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三天的集中培训,三位教授分别从产教融合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系统的梳理了高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跨越的路径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方法,主题聚焦思想碰撞的学习讨论使我受益良多,不仅开拓了视野,也深刻的领悟到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建设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的坚强信念。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我有以下深刻体会:
1、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在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学校对外合作与服务地方工作有序全面推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稳步加大,工作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国家省市政策解读能力、丰富知识结构,才能符合新时代学校各项工作要求。
2、使我进一步意识到强化责任和务实担当的重要性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通过不断自我督促、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更好的履职尽责。
3、使我进一步明白必须开拓创新,在更新观念中求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需要新担当,服务地方工作需要在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学研合作链条等方面上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落脚点是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决不能默守陈规靠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必须持续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思路、研究新举措,才能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天的集中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也使我对服务地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日常工作、部门研讨,围绕日常工作汇报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思考:
郭建如教授的研究和大量实证表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背景下、学校分层现象凸显,各类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差距显著,报告也给地方性高校的弯道超车、特色发展指出了有效路径,那就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走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现阶段,服务地方办公室正在总结探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科研水平为目标,围绕学科(专业)对接产业(企业),深入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从以下5各方面逐步凝练摸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1、整合学校资源,成立综合性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两者是互为一体、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学校资源,成立服务区域的发展(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源、人才库和智囊团功能的应有之路。
2、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建学院
药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成功开创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从而实现了双方“实质性”的“联合”,开创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成功路径,成立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核装备与核工程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精准对接烟台核电装备产业集群,打造药学院的升级版。
3、学科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学院与企业共建专业
校企合作的最根本基础是资源与能力的互补,那些在资源、平台、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弥补学校自身不足,是学校的优质合作伙伴,我们要下功夫寻找合作机会。8月2日,我校与荣昌制药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生物制药专业,在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专业共建、高层次人才引智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学校通过企业看到市场、看到应用、看到前沿;企业通过高校获取多学科支撑、获得高层次人才引进叠加优势和人才储备。
4、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接产业企业,开展学院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机构
通过开展产业、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合作立项研究,跨越地理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等因素制约,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智库等创新平台,形成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接产业(企业)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学科交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
5、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山东省开展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心建设,均以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越来越受到行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学校已成功参与三个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联盟单位;发起建立烟台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等多个战略联盟。
此外,产业教授、双师型导师的聘任都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探索通过建立学校和产业、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共建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大力推动科技园建设,健全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化产业园区的全链条服务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科(专业)对接产业(企业)。
时任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曾这样定义融合发展:企业以市场为驱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校则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明确科技创新目标,在创新的同时持续推动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步,我将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与水平,强化责任担当,在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带领下,积极沟通、着力凝聚校城融合发展的思想共识,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与模式创新,努力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发挥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交流发言人:孙旭涛